这首火爆网络的医护版《你的答案》由海南一位男护士改编演唱,来听一听它有多燃。
海南日报记者马珂
一提起护士,人们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出头戴护士帽、温婉亲切的女性形象。而开创了现代护理事业的英国女护士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更是让“南丁格尔”“提灯天使”,成为女护士以及护士精神的代名词。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护士队伍里男性面孔越来越多。在面对男护士时,不熟悉的患者难免会产生不适应与顾虑。
“你打针会不会很疼?”“我不想让男护士护理!能不能换成女护士?”……
其实,男护士们体力好、抗压性强,能如壮士扛起重活、累活,也能如天使给患儿“温柔一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南援鄂医疗队中,就有46名男护士奔赴抗疫前线,表现出了男儿的勇武和“白衣天使”的担当。
目前全国在职男护士已超过10万人。在我省,从年首次招聘男护士以来,全省现已有男护士人。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海南日报记者走近3名“男丁格尔”,看看男护士们,是如何用实力与“铁汉柔情”为自己正名的?
王肖海南日报记者袁琛摄
A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门急诊科护士
王肖——凭实力“圈粉”
5月5日下午,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急诊输液大厅输液台上,一个约2岁的患儿哭闹挣扎不止。
“医生,事先跟你说,我孩子血管不好找!”家长焦心又顾虑地“叮嘱”眼前魁梧的白衣男医务人员。“家长按住孩子!”说时迟那时快,男子已经将输液针头迅速扎进了患儿纤细的血管,一次命中!
“太厉害了!谢谢医生!谢谢医生!”上一秒还充满不安的家长,此时只剩下连声的道谢。
这位被家长喊成“医生”的人,是门急诊科的男护士王肖。被错认,已经是王肖工作12年间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今年35岁的王肖,当初选择学习护理专业,是受身为助产士的姐姐的影响。年,医院第一批录用的男护士之一,被分到急诊科工作。
“当时科里只有两个男护士,遇到一些醉酒患者、重症患者,男护士需要冲在前面,担负起背病人、搬运病人、帮病人翻身、做心肺复苏按压等重体力的工作。”王肖说,在急诊科,有很多女患者拒绝男护士护理,还有一些患儿的家长总觉得男护士打针不知轻重,提出换女护士来。
“你说委屈吗?其实也不觉得,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王肖说,抱着这样的心态,自己专注工作,慢慢练就了娴熟的护理技术,尤其是打针的手法,又快又稳,这让他渐渐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信任,“有些家长觉得我打针准,每次带孩子来的时候,都会主动喊我去打,挺有成就感的。”
2月19日,王肖作为海南第六批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成员,医院照顾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长时间需要穿防护服在重症病房工作6个小时,虽然辛苦,但我适应得很快,看到患者病情好转就是我最高兴的事情,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选择这份职业没错。”
耐心和细心,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王肖坦言,这份职业也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其实我以前脾气有点暴躁,但从事护理工作这么多年,我越来越淡定了,遇到患者冲我发脾气,我也都习惯了,我相信慢慢说,好好解释,总能解决问题的。”他说。
海南日报记者医院一间空诊室进行的。每当有患者敲门询问,王肖总是习惯性从椅子上“弹”起来,立即去处理患者的事情,采访的过程被这样打断了四五次,“嘿嘿,不好意思啊,要先解决患者的问题。”
这次抗疫期间,让王肖这个“85后”欣慰的是,他看到了许多年轻男护士的身影。“护理队伍需要男护士这份力量,我特别想和未来要从事这份职业的男孩们说,入了这一行,不要忘了我们的初心,保持对职业的热爱,为患者提供帮助。”王肖说道。
陈锦王(受访对象供图)
B
医院手术室护士
陈锦王——医院“小铁人”
2月22日,海南援鄂医疗队“90后”队员、医院手术室护士陈锦王因大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在武汉当地入院接受紧急手术。他的病情牵动了众多海南“家人”的心。
如今,病情平稳后的陈锦王已经结束任务返回海南岗位。经此一疫,且经历生死,他说自己更加热爱护士这份职业。
年出生的陈锦王,从事护士工作已经10年了。因为家人从事医疗行业,他也选择报考护理专业。“那时候学校里护理专业一届12个班那么多学生,总共只有7个男生!”陈锦王说,更“稀罕”的是他毕业后进入医院,医院里招收的第一名男护士。
“进医院工作后,护理部的领导和科室里的护士姐姐们都特别照顾我。”陈锦王笑着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由于男护士在体力上相对有优势,重活累活都能扛,他所到的科室都把他当“宝贝”一样。
10年后,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对操作流程的熟悉,陈锦王已经是医院手术室腹腔镜组的组长。
陈锦王也有着男生爱钻研器械的天性,所以他对腹腔镜等器材特别熟悉,一些器械方面的小问题,他自己都能动手搞定。“叫陈锦王来看一下!”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冯秋颜说,陈锦王动手能力强,日常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都喜欢喊他来解决。
2月4日凌晨,一条信息把陈锦王的睡意打消了——海南正在组建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准备于当天下午赴鄂支援。
“我是护士,而且是一名男护士,武汉肯定有很多需要我们出力的地方!”陈锦王没有片刻犹豫就报了名。
当天下午,陈锦王就随同医疗队赶赴武汉,2月5日深夜接受培训,成为第一批进入武汉市江汉医院工作的援鄂医务人员。
当时,医院刚刚投用,护士们要身兼多职,除了输液、发药、测量体温、采集咽拭子等护理工作外,还要兼任后勤人员,帮患者搬行李等。
陈锦王是医疗队里为数不多的男护士,遇到一些重活、累活,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前。一晚上下来,光是帮患者拎行李、送病情资料,他就要在接收点和病区之间、在医院门口和各个病床之间来回奔波数十趟。每到饭点,陈锦王都会主动承担起给患者运送和分发饭菜的任务。为确保送到患者手中的饭菜依然是热腾的,他穿着闷热的防护服,总是步履匆匆,仿佛不知疲惫。为此,有些患者亲切地称呼他为“小铁人”。
“我永远记得到武汉后的那天,路上空无一人,看着心酸。我也永远记得,在医院每一个带着笑容出院的病人。那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感。”陈锦王说。
叶长江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韦茂金摄
C
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叶长江——改编歌曲意外“出圈”
2月6日,一张发白起皱的“战疫之手”的照片,被海南日报刊登后,又被各大媒体转载。这双手的主人,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叶长江。
疫情暴发初期,他主动申请到抗疫一线工作,医院的负压病房护理重症的新冠肺炎患者。“最难克服的是穿着防护服的闷热感觉!”叶长江要给病人上血滤机,需要在不同的病房穿梭,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这样来回小跑着,经常会有心慌、想吐的感觉。而照片中的这双手,就是在他穿戴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经过连续5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后,被汗水泡到褪了色、走了样。
在负压病房坚持工作了17天后,叶长江被轮换下来隔离休整,但这个25岁的年轻人也没闲着,“那时候看到网络上有一些抗疫的歌曲,感触很深,自己也想试试改编一首。”
“你就是那道光,会穿越黑暗,身先士卒坚定守护,你我平安,哪怕要逆着光……”叶长江曾经是学校的乐队主唱,隔离期间有了更多时间,他就改编歌曲《你的答案》,随后又组织科室里的同事们分别演唱录制,剪辑成合唱版本,没想到被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