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华援助中国抗战的印度人,累死在手术台

儿童白癜风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yc/141212/4535766.html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年10月10日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浦尔市。在他出生的时候,印度还处在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之下,幼年时就跟随有着民族解放思想的父亲一起参加抵制英国货的斗争,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民主自由的种子。

柯棣华来到中国之前,考入了英国皇家医学院,在当时的印度,医生可是一个非常体面,而且是高收入的职业,街坊邻居们都纷纷前来祝贺。

但是,让所有人都感到不解的是,他却放弃了前往英国学医的机会。

年11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

柯棣华

在信中,毛泽东赞扬了印度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力支援,同时也请求印度能够给予八路军医疗方面的帮助。

尼赫鲁收到了这封信之后,决定派遣一支小规模的援华医疗队,前往中国抗战前线。

年仅27岁的柯棣华听到了这个消息,还没有来得及和家里人商量,就申请了加入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推动的援华医疗计划,并且很快得到了批准,顺利成为了印度援华医疗队五个人之中的其中一员。

刚一开始的时候,柯棣华的父亲不同意他前往中国,希望他能够留在家里处理家务。

于是,柯棣华几次三番的给父亲做工作,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道:“是父亲从小把我带上了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道路,现在自己有能力去在这条道路上做更多,为什么您不能够支持呢!”

在信中,柯棣华前往中国支援抗战的态度非常坚决,并诚恳的希望父亲能够答应。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

尼赫鲁

年9月,印度援华医疗队正式出发前往中国,在临出发前,印度国大党为这五名医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印度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奈都夫人在告别词中说道:

“你们承担了一项危险的工作,你们在中国的自由事业中,甚至可能要和中国同志献出生命。”

经过十多天的旅程颠簸,柯棣华等五人援华医疗队带着54大箱的药品、一辆防弹救护车、一辆卡车和一台X光机到达了广州,宋庆龄、何香凝亲自来到码头迎接他们。

晚上,宋庆龄为他们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欢迎宴会,巴苏大夫说:“帮我们去延安。”

宋庆龄回答说:“你们到了汉口以后,可以见到史沫特莱、周恩来等同志,他们会安排的,请你们在那边提出来就行了。”

9月23日,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了汉口,他们在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再次提出希望到延安去工作。

然而,周恩来却说道:“很欢迎你们来,也很感谢你们帮助我们中国,但现在是国共合作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一下统一战线,你们先在国统区干一段时间以后,再到我们延安来。”

宋庆龄

听了周恩来的话,柯棣华等人只能是暂时按捺住那颗向往延安的心,在汉口开始了自己的医疗工作。

但是,印度援华医疗队在武汉开展工作的日子里,并没有像他们所希望看到的那样,反而是让他们感到失望透顶。

在汉口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柯棣华和同事们充分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今天这个社团,明天那个政府部门纷纷请他们吃饭。

频繁的应酬,让柯棣华等人感到非常厌倦,而前来治疗伤病的人却并不多,他们感觉到在这里的工作很不理想。

年11月,由于战争逐渐逼近武汉,柯棣华在无所作为中度过了来到中国的前两个月,再次跟随国民政府踏上了前往重庆的旅程。

在重庆这座城市里,柯棣华几乎看不到战争的存在,除了偶尔能在大街上看见一队巡逻的士兵,更多的是衣着华丽的妙龄女郎和西装革履的公子哥,而迎接他们的依然是不断的宴会、接见和记者招待会。

当时的重庆街头

感到无比失落的柯棣华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写到:

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我只能以学习中文和翻看专业书籍来打发时光,爱德华大夫问我们:“如果过了十二月,印度国大党要让医疗队继续留在中国,我们是否愿意?”我当然回答说:“不愿意”。

由于广州也沦陷到了侵华日军的手里,援华医疗队从海路返回印度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而想要继续前往延安更是阻力重重,五位印度医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之中。

最终,梦想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待在重庆无聊的日子里,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柯棣华等人迫切的想要离开。

一次偶然的机会,柯棣华遇见了董必武,再一次向董必武提出了“想去延安”的要求。董必武回答说:“请你们耐心地等几天,过几天给你们答复。”

过了几天后,董必武告诉他们说:“你们的请求被批准了,请做好前往延安的准备。”

这个消息瞬间让柯棣华等人兴奋了起来,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前往延安的路并不是想象当中的那么顺利。

朱德,董必武,周恩来

印度援华医疗队即将前往延安的消息,立刻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国民党行政院长孔祥熙召见了柯棣华等人。他希望医疗队能够留在重庆,但遭到了果断的拒绝。

年1月22日傍晚,援华医疗队与前往延安考察的新西兰教育家路易艾黎结伴,驾驶着满载药品的救护车离开重庆。

经过十天的艰苦旅程,他们到达了西安,原本只是打算在这里做短暂停留的医疗队,却被意外地滞留在了这里。此时他们距离目的地延安,只剩下不到四百公里。

当时的西安政府强烈反对援华医疗队前往延安,随即将他们扣留。通过找人说情,最终把几十箱药品留下,才得以离开。

留下了买路钱后,印度援华医疗队总算是再次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旅途。眼看着延安离自己越来越近,柯棣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就在这个时候,他收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一封家信。

当柯棣华打开信封,看了信的内容后一下子蒙了,他的父亲出事了。

当时的重庆街头

柯棣华的父亲的一个好朋友请他做担保,借了一大笔钱做生意,但由于生意亏损,债主找上了门来,无奈之下服毒自杀。

柯棣华怎么也没有想到,临行前与全家人的合影,竟成为了自己和父亲的诀别。同行的其他几个医生知道了这个事情后,劝他说:“你赶紧回去吧,你的家庭需要你,等有机会了你再来。”

可是,为了看一看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柯棣华抑制住了心中的悲痛,毅然决然的继续向延安前进。

年2月12日下午,医疗队终于到达了延安,此时的陕北下起了大雪,从来没有见过雪的柯棣华感到非常兴奋,撒欢的在雪地里跑了起来。

尽管延安的上空不时就会有日军的飞机进行空袭,但那天还是有两千多人的欢迎队伍,他们集结在道路的两旁,热烈欢迎这五位印度大夫的到来。

柯棣华也正式在延安开始了自己人生当中最为华彩的篇章,尽管这段时光只有短暂的三年零十个月。

广州沦陷

年的延安,并不缺少外国人的身影,但是印度援华医疗队却是第一批来自亚洲的国际友人,也让他们一度成为了延安的焦点。

柯棣华等五位印度医生为了尽快地融入延安的生活,他们请人帮忙改了自己的名字,柯棣华把自己的原名“柯棣尼斯”后面两个字改成了“华”。

因为在中国,其他几个医生的中文名字里面也全部都有一个“华”字,分别叫爱德华、木克华、卓克华和巴苏华。

有一次,毛泽东要求援华医疗队吃饭,他们看到毛泽东如此喜欢吃辣椒,柯棣华说道:“我们印度人也喜欢吃辣椒,咱们是一家人。”

吃完饭后,柯棣华向毛泽东请求说:“我们想要到前线去。”

毛泽东非常爽快地答应,对他们说:“你们就去八路军总司令部吧!”

正在柯棣华等人满心欢喜地准备前往抗日最前线的时候,此时已经是年8月,也即将到了在中国待满一年的时间,而他们作为印度第一批援华医疗队员,在中国的服务期限也是一年。

毛泽东主席

与此同时,援华医疗队中的成员由于对中国西北的气候不适应,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一时间,是去是留,成为每个队员都要面临的艰难抉择。

由于水土不服,爱德华身体上面就长了小疹泡,于是他就和卓克华、木克华返回了印度,而柯棣华和巴苏华决定留下来,继续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贡献。

年11月,柯棣华离开延安,来到位于王家峪的八路军总部,随后跟随八路军穿越敌占区的交通线平汉路到达冀南。

年6月,柯棣华来到白求恩卫生学校所在地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并被任命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兼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

在艰苦的环境中,柯棣华开始了超负荷的工作。

医院都是由老百姓的民房改建而来,伤病员们的病床就是原本老百姓们睡觉用的土炕,一般是好几个伤员共用一个炕。

柯棣华看到这种情况,他提出伤病员如果挤在炕上,既不便于护理,还容易引发交叉感染,于医院就掀起了一场“改炕运动”。

殷希彭、柯棣华、傅莱、江一真

其实就是把大炕改成小炕,中间留出一点距离,柯棣华亲自拿起瓦刀,参加改炕的工作。这种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医护人员和伤员的一致称赞。

在来到唐县后不久,柯棣华就被人们起了好几个外号,有人亲热的叫他“老柯”,也有人叫他“贴心大夫”,甚至有人叫他“黑妈妈”。

年9月,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个团的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不断有受伤的战士从阵地上抬下来,但是从医院的距离太远了。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救助伤员,柯棣华亲自率领一支医疗队前往一线战场。

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在战斗最前线待了13天的时间,共做了多次手术,有多名受伤的战士经过他的医治后,再次重返战场。

由于过度的疲劳,再加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柯棣华患上了癫痫病,并且开始间歇性的发作。

然而,艰苦的条件和带病的身体,并没有能够阻止柯棣华坚持在一线继续战斗。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柯棣华用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彻底折服了周围的人,同时也在中国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年11月,已经来到中国三年时间的柯棣华,与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教员郭庆兰举行了结婚。

年7月,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与妻子郭庆兰生下了一个男孩,聂荣臻司令员为孩子取名为“柯印华”。

孩子的降生给这对异国夫妇带来了巨大的欢乐,柯棣华给他的中国兄弟、八路军卫生处军医李得奇写信时说道:

“老弟,报告你一件喜事,郭庆兰生了一个男孩,今天是第三天,他睁了睁眼睛观察周围。这孩子白皮肤,大眼睛,高鼻子,长睫毛,黑黑的两道眉,长的样子像我,但皮肤像郭庆兰,取了我们两人的优点,未取缺点。”

也许是天妒英才,谁都没有想到,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突然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年12月8日,柯棣华带病进行一例双侧疝气手术,由于手术的难度比较大,从上午十点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手术台时,癫痫病再次发作。

毛泽东亲手为柯棣华写的挽词

12月9日凌晨,柯棣华因癫痫病发作去世,年仅32岁,在他生命中最耀眼的时刻,却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12月18日,驻扎在当地的八路军为柯棣华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当地老百姓按照那里的习俗,为逝者拉纤送葬,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尽管当时日军在河北、山西等占领区正在进行治安肃清行动,以巩固他们的后方,为了避免抗日力量不必要的损失,八路军总部要求敌占区的军民都尽量的隐藏行踪,但在这一天的葬礼却一反常态,大操大办,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为他送行。

后来,在延安各界为柯棣华举办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柯棣华送上了挽词:

“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确实,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做出过牺牲的革命战士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gkhs/10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