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发展史上,我国植入性医疗器械是由手术器械演变进化而来。而近代手术器械的发端始于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分别于道光22年(公历年)与英国签订不平等《南京条约》,咸丰10年(公历年)和法国签订不平等《中法北京条约》,上海和天津列为向西方开放的通商口岸,相继开埠(上海,道光23年;天津,咸丰10年),西方医疗器械开始进入中国。至20世纪初,医疗器械被广泛使用,但市场完全被外商独占。民国时期,民族医疗手术器械产业开始萌芽和发展,囿于社会整体经济和工业水准,基本处于家庭作坊和里弄小厂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60年间,手术器械和植入性器械的发展主要分两个阶段,即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35年,国民经济由私有转变为国有垄断时期,以及8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叶的25年,社会经济呈多元化和外国企业入境发展。第一时期,由于国家力量的推动,产业规模扩大,专业门类细化,基本上与当时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期间新产品的开发则主要得益于医师和工程人员的结合。最近的25年属于第二时期,即改革开放的年代,其主要特征是多元化和国际化,产业界五彩缤纷,进步巨大,基本或常规植入性器械,如创伤、脊柱和关节置换骨科植入器械和冠脉支架介入基础产品能做到自产自给。但无论在研发、工艺、或者市场和管理方面,尚处于幼稚的初级阶段,离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只有我们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开放,深化改革,才有可能经过一代或数代人的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或者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晚晴时期清道光23年(年),上海被迫开埠,继之天津也对外通商,西方医疗器械开始进入中国,至20世纪初,医疗器械被广泛使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几乎完全被外商独占。2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手术器械的主要产地,约占80%以上市场份额,天津也制造少量手术工具和器械。民国三年(年),国人创办了以经营欧美齿科材料为主的裕震兴齿科材料行,这是国人在上海经营医疗器械之始。民国期间,国内市场上基本没有专门经营手术器械的商店,只有经销药品的大商店附带销售手术器械,有数家外商开办的洋行可替客户订制国外手术器械产品,如德商礼和洋行代订制德国蛇牌手术器械。销售国产手术器械产品的有:华商经营的福州路五洲药房和爱文义路的中国医疗器械联营公司,但仅备常用的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等数种常用规格。当时进口手术器械做工精致,机械性能可靠,防锈性能等均超过国产产品,所以其产品价格高出国产同类产品10倍以上,只有少医院才具备条件应用国外产品。民国13年(年)德兴五金工场从五洲药房、华洋药房接得定货,开始生产镊子、油膏刀等小件产品,此系上海最早生产的手术器械。20世纪40年代,上海有十多家专业生产手术器械的工厂,生产规模都很小,其中规模较大的3、4家工厂,如懋昌医疗器械厂、鑫昌医疗器械厂、耀华医疗器械厂等,每家厂的职工总数都不超过40人,主要加工设备包括钻床、铣床、刨床等,总数仅5、6台,工厂的主要任务就是首先购置原材料,委托打铁铺手工打制手术器械坯件,其后厂内钳工将坯件锉小到半制成品规格,然后再将锉小后的半制成品自行用土法淬火或发外加工。当时热处理用煤炉加热,凭操作工人经验目测温度进行淬火,最后再送电镀厂进行表面抛光和镀镍、镀铬防锈。所以,当时的手术器械厂主要是简单地将坯件锉小到半制成品模样,其他的工艺基本都靠外协加工解决,生产方式很原始、简单。而其他规模较小的十余家工厂,工作人员均不足10人,甚至都没有电动加工设备,属于里弄作坊性质。此外,当时还有个别五金加工厂也经常临时生产一些手术器械产品,像新亚卫生材料厂等,但都时间不长,产品数量不多,对手术器械行业发展影响不大。天津开始生产骨科器械是与普外器械一并起步的。年,三条石大街以主要生产柴油机的全盛德铁厂为主的一些手工作坊,开始加工生产立式和卧式消毒器、蒸馏器,以及手术刀、手术钳和手术剪等一些基本的手术器械。那时,以全盛德铁厂为主的工人从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加工医疗器械的经验,成为天津生产医疗器械的第一批技术工人,同时,三条石也成为了天津医疗器械制造的发祥地。年侵占天津的日本军部队在河东小孙庄建立了军用仓库,并在仓库内设立了医疗器械厂专为日军制造和维修用于侵略部队用的各种医疗器械。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和发动内战,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百业凋零,有些手工作坊放弃了医疗器械的制造和维修工作而转入其他行业。到年解放之前,天津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维修厂只剩下27户,从业人员不足百人。3新中国时期(年~年)年~年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致力发展医疗器械工业,根据党“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对私营医疗器械厂实行加工订货,收购包销,帮助私营医疗器械工厂扩大生产,逐步摆脱资金拮据、原料匮乏、开工不足、销路呆滞的困境,使手术器械生产企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企业规模得到了不断扩大,生产设备的增加和工艺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主要改进情况如下:(1)原材料制坯,用机械锤锻打代替手工锻打,成倍提高了制坯劳动生产率。年,上海医药器械制造公司器械一厂首先采用弹簧锤替代手工锻打。(2)用砂轮机磨削代替手工锉削,将坯件加工为半制品,成倍提高了锉工劳动生产率。(3)局部耗工时工序利用铣切成形代替手工操作,年,由于抗美援朝需要,医药器械制造厂设计、制造成功生产钳类产品通用的雌鳃、雄鳃双头铣床、锁齿牙铣床、鳃部拉床等专用设备,切削加工效率成倍提高。(4)在采用热处理和电镀加工方面,规范了加工工艺,提高了产品机械性能和防锈性能。年,上海懋昌医疗器械厂建成电镀车间,测试分析仪器基本配套,并自行设计带有吸尘装置的抛光机和室外集尘池。还采用电加热盐浴炉淬火和箱式电炉退火,并添置整套测温、测硬度的仪器,制订热处理操作规程和工艺守则。(5)生产力的增长和工艺的改进以及手术发展的需要,促使产品向各专科用器械方向发展。在此期间,开发了五官科、妇产科等各种专科手术器械。年,上海懋昌医疗器械厂通过行业协作也开发了外科刀包、产科刀包、妇科刀包、耳鼻咽喉包、牙科包和眼科箱。到年时,原来作坊式的小厂也发展为10多人规模的小厂,拥有了2、3台机床设备;至于原来基础较好、条件较好的厂经过合并,规模有所扩大,如懋昌医疗器械厂、鑫昌医疗器械厂、耀华医疗器械厂等,每家厂的职工人数达到30~80人,拥有10余台通用或专用机床设备。其生产的手术器械产品基本上仿制国外产品,除了常用的手术剪、止血钳、辅料镊外,扩展到多种夹持钳类,如海绵钳、子弹钳等,以及铜制的各种内窥镜等,并生产齿科器械、妇产科器械和五官科器械,已经能够结合手术的需要,将各类器械装配成器械包,既便于医生使用,也便于客户选购。天津的情况类似,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扶植医疗器械的生产,对私营企业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与支持,使天津市的医疗器械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生产厂家的增多,逐步形成了医疗器械工业体系。年,医院和一些临床单位的需要,天津专业生产骨科器械的生产开始快速发展。当时由伟达工业社开始生产骨科手术器械和一些简单的植入性产品,如骨针、接骨板、接骨螺钉等。虽然产品不多,但在中国却是首开植入性器械生产的先河,为手术治疗骨创伤病人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天津骨科临床治疗打下了基础。值得记录的是,我国骨科创始人之一的方先之教授为发展我国骨科植入性器械和手术工具立下了丰功伟绩。他在天津创建了医院,以其朴素和实用的方式,医院后工场、医工结合的模式研发器械工具。前面一线有多个床位的骨科病区,后面是20多位工匠组成的工场,通过临床观摩、医生与技师间的充分讨论和反复试验,仿制国外器械和病案需要的特殊器械,工场负责人是方教授特地从上海聘来的忠厚朴实、心灵手巧的鞋匠侯希初。解放后到公私合营时,手术需求量不断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从事手术器械产品生产的企业65%以上集中在上海,其他地区主要有天津、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生产手术器械,沈阳地区厂家生产止血钳等产品。年国家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天津等地的私营医疗器械企业并成合作社,国家参股,并起领导作用。如天津伟达工业社与铭记、双合成等多家加工作坊合并,成立第二医疗器械合作社,专门从事骨科器械和假肢的制作。年,行业内大搞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至年,大批量生产的手术器械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半自动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战是世界医疗手术器械产业发展的分水岭。之前德国等欧洲国家主导了世界市场,之后美国逐步替代欧洲成为世界医疗器械的领导者。到抗战胜利后,市场上出现了大批美国军用手术器械,包括手术剪、止血钳、布帕钳等,该产品的最大特点是用不锈钢原材料制造,而以前的手术器械80%以上都是采用含碳量0.4%~1%的碳素结构钢制造,成型后表面镀镍层和铬层防锈,但使用数次后就会产生锈迹,严重的甚至出现镀层局部脱落在患者体内的情况,导致病人出现异物不良反应。器械本身也因为锈迹而卡塞,不能灵活运动,丧失使用性能。所以手术器械原材料的改变,以马氏体不锈钢取代碳素钢,是手术器械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公私合营后,我国马氏体不锈钢的研制工作排上了规划,到60年代全面取代碳素钢成为手术器械产品的主要原料,为生产高精产品创造了条件。其突出的事例是心脏外科专科手术器械的开发。年,上海懋昌医医院合作研制了用于二尖瓣狭窄手术的心瓣刀;年,研制成功二尖瓣扩张器,医院兰锡纯教授开展心脏外科手术。此后,上海手术器械厂研制的无损伤动脉止血钳及数种心脏手术配套器械包都推动了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天津作为国内第二位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在此期间也有长足的进步。年,由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局批准,第二医疗器械合作社变更为地方国营企业,定名为天津市东风医疗器械厂,成为国内专业生产骨科器械的厂家,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主导地位。进入60年代,天津市东风医疗器械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列入国家计划经济渠道,由天津医药站统购包销。年,天津市东风医疗器械厂更名为天津市骨科器械厂,同时进行扩建,增建了热处理和锻压车间,由此成为国内唯一专业生产骨科器械的专业企业。由于生产不断发展,加工设备全部配套,产品品种不断增加,能够生产十几种植入性器械,配套的骨科手术器械也增加至43种。上海、天津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兄弟省市的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如年4月,国家计委和卫生部立项,将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全部迁往四川内江,至年2月完成了西南医用设备厂的建设(以生产X光机为主),其间北京健康报社也迁去部分人员。上海医疗器械厂和苏州医疗器械厂共同援建了西南医疗器械厂(生产以牙科为主的手术器械)。年,天津骨科器械厂抽调20名技术骨干和设备支援陕西省咸阳市,建成了西北手术器械厂。文革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医疗器械行业也不例外。但是,根据临床需要,有理想和抱负的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不计名利,继续为完善手术器械的门类前行,骨科植入性器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关节、脊柱装置和一些新型创伤产品开始在中国生产。他们遵循的是医工或医工研结合的道路,如:(1)~年间,医院骨科王琰、陈中伟等医生为治疗一位膝关节肿瘤病人,与上海手术器械六厂(以下简称“上手六厂”)合作,定制了膝关节假体。接着采用上海钢研所提供TC4钛合金原材料,又开发了头、颈分离的直柄型人工股骨头。在一年多时间内,临床应用了百余例。70年代初,在上海市政府和市卫生局领导下,全市成立了人工关节协作组,医院(王琰、陈中伟),医院(黄富成),医院(胡清潭),医院(刘广杰)等,上手六厂(项桂荣,周绪章等),组长为陈中伟(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久用TC4钛合金制造了“玛尔式”(Moore)弯型柄人工股骨头,医院的认可,并逐渐取代直柄型股骨头,“玛尔式”弯型柄人工股骨头得到了推广应用。2、3年后又对股骨头头部形状进行了改进、将头部直径改为25mm,加一高分子聚乙烯的臼盖,使关节假体活动时金属与高分子材料发生摩擦关系,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成为全髋人工关节,此后式样很少变动,销售了许多年。人工关节协作组在年后活动频繁,部队系统的长征、医院也相继加入,人工关节种类发展到肩关节、肘关节、指关节和人工掌骨等。当时,临床上使用上海珊瑚化工厂研制的骨水泥固定人工关节,而髋臼塑料部件使用的原材料则是北京助剂二厂生产的工业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脊柱植入装置方面,年代末至年代初,解放军总院骨科卢世璧、王继芳等医师开始尝试应用镍钛记忆合金棒对脊柱侧弯进行矫正。在进行狗的动物试验时,医院没有实验冰箱,为了获得镍钛合金所需的低温,他们不顾寒冷,在医院厨房的冷库内一连工作数小时,终于使实验成功完成。稍后的~年间,医院引进国外先进国家的哈氏棒系统,对脊柱侧弯病人进行矫正。医院合作,开始仿制生产该系统。在临床应用方面,当时用于支撑的棒较多,用于治疗严重侧弯的拉力棒较少,而且没有解决受力集中部位的设计和制造,导致临床断棒率较高。(2)年,北京钢铁研究总院谢云鹏、涂于云等工程师,医院骨科郭兴唐等医师合作,开始选择材料试制人工关节,由于当时信息闭塞、资料缺乏,最初用L不锈钢仿制了轴心式膝关节和钛及钛合金人工股骨头。临床实验发现,前者强度低,易弯曲,后者易磨损,致使关节周围组织变黑。为此,从年开始研制铸造钴铬钼合金关节假体。医院仿制出新Müller型全髋假体,医院研制出自行设计的Jm2型髋关节。这两种骨水泥固定型的髋关节假体,医院医院分别进行百余例髋置换2~5年的临床验证,于年通过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和冶金部军工办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此后,钢研总院批量生产,推广应用。其中新Müller型髋关节由于质量可靠,疗效稳定,一直沿用到90年代末,后被新型骨水泥固定髋假体取代。在此期间,航空材料研究所研制了香蕉形钴铬钼合金小全髋,医院临床应用。它和新Müller型髋关节属70年代国内自行生产试制的第一代骨水泥固定型髋关节产品。它们的问世填补了国产人工关节的空白,推动了关节置换手术的发展。香蕉形小全髋因其术后松动率较高而逐渐被淘汰。当时北京和天津等地临床使用的髋臼为北京尼龙配件厂马仪文工程师等人研制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模压髋臼。骨水泥为天津化工材料研究所孙宝琴等人研制的第一代产品。术中采用人工搅拌,呈面团状填入髓腔假体间隙。年,经北京、上医院、医院等处的骨科医师及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五室的科研人员倡议发起,成立了全国人工关节专业学会,医院德高望重的骨科老专家王桂生教授任主任委员,医院郭兴堂医师为秘书长。这一学术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医工间的合作,对于我国人工关节早期的研发和应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年,北京钢铁研究研总院成立了人工关节专业组,新设人工关节铸造、加工厂,专门开展铸造钴铬钼合金和人工关节的研制和生产工作。徐英忱、任仲文高工一起分配到该专业组。到年,经过全组人员努力,完成了铸造钴铬钼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以及工艺的研究工作,技术指标达到美国ASTMF75-76和ISO-4标准。年,通过了冶金部军工办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从此,中国有了自己国产的人工关节金属材料-铸造钴铬钼合金。该合金先后列入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被广泛应用至今。年,由王桂生教授医院、医院,北京医院与钢研总院合作,签订科研协议,共同研制生物固定型钴铬钼合金人工髋关节,即珍珠面髋关节系列假体。该假体柄部近端表面形成1~1.5mm超半径球粒,球距1~1.5mm。在球间形成孔隙,通过骨组织长入球间隙并包绕球粒,达到固定假体部件的目的。这一设想引起当时在美国Mayo医院工作的赵以博士和戴克戎进修教授的兴趣和称赞。钢研总院徐英忱和任仲文两位高工主要负责设计、制造系列化的产品和配套器械,以及动物实验用的犬髋关节假体。医院负责犬关节的动物实验研究和生物力学研究。协和、解放军医院进行临床研究。到年,医院完成了36例犬髋关节的动物实验,医院临床应用例髋,临床观察和验证两年多。该产品于年在湖北十堰召开的第三人工关节学会年会上,通过了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和冶金部军工办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珍珠面髋关节产品被评定为系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居于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年获全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珍珠面关节由于质量稳定可靠,术中可不用骨水泥,植入手术简单方便,从问世以来至今,国内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被各个厂家竞相仿制生产,截至年,估计在中国总植入数量超过10万例。这一成果使我国拥有了自行设计的第一代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提高了我国人工关节的研究水平,对于我国人工关节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3)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即所)钛合金研究室于年9月5日投入人工关节研制项目。起因为抢救一位下肢骨折病人。研究室医院郭兴堂主任合作,试制10套钛-四铝合金(类似TC4,但不含钒),每套3件(髓针、股骨体+铰链和股骨髓针)。年4月27日第一批精铸毛坯铸造成功,年全部完成任务。郭主任找厂加工成临床能用的假体,年完成五例手术,成功三例。医院在年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前,把三机部所作为协作单位一起申报了成果。年6月20日,卫生部直接发函第三机械工业部科技局,专为此发下奖状。医院做了5套毛坯,医院自找协作单位完成,临床一共用了3套,成功一套。医院因年唐山地震灾后救治伤者,自带材料,并派出几个人来所帮助做辅助工作,共做了套关节毛坯。医院在自己的工场里由70多岁的侯希初老师傅带领,将其加工至假体成品。套关节毛坯的原材料是宝鸡厂顾小富厂长无偿捐赠的。年前临床应用了25套,所有手术都很满意,没有折断等问题发生。这些毛坯不但可以做膝关节,也可以变通做髋、肩、肘、踝等关节,使研究所人员大开眼界。侯希初师傅改革了工艺和设备,原来一炉只能浇4~5件精铸件,由他到天津电解铜厂求援,改为一炉能浇17件的铜模,最后改为一炉可浇60件的铸铁模。由于铸铁有激冷作用,铸件周围晶粒很细,铸件机械性能更好,这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的杂活、脏活、累活,都是侯师傅带领四个徒弟一起完成的。工作结束后,医院给所送来一面大锦旗和五个大关节假体的样品,为所试制物美价廉、坚固实用的关节假体提供参考。以上成功事例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个人奉献精神和单位协作风貌。顺带提及的是,当时医院研制的人工关节价格仅元一套,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与目前的关节假体上万元一套比较,仍可谓不可同日而语。医院与所合作的铰链式膝关节,医院推广,几年内用了近千例,年5月9日鉴定会上获专家一致好评,最后卫生部评为部乙级奖。国防科工委成果办公室知道后,将这项人工关节成果列为国防系统25项重点推广的军转民项目之一,拨专款2万元进行录像。不久军转民项目负责人徐禹强组织、邀请了百位骨科专家,年10月25日在江苏江阴华士镇华西大队召开推广研讨会,所人工关节产业从此迈上了新台阶。(4)年,上海手术器医院陈中伟医师研制成首套显微外科手术刀包,安全医疗器械厂亦配合研制多种规格无损伤缝合针,推动了断肢及断指再植手术的发展。此后,上海手术器械厂陆续发展的各专科专用显微外科器械包,都不同程度减轻了对患者的手术损伤,提高了手术质量并推动了手术的发展。(5)70年代中期,上手六厂、上海钢研医院骨科戴克戎医师主持下,对镍钛记忆合金植入器械发展进行了研制,先后研制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杯和小型加压接骨钢板。髋关节杯做了几个病例,并获得了全国科技二等奖;加压钢板曾应用了数年,做了数百个病例。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因记忆合金植入器械操作繁琐,显示不出疗效上的特殊优势而逐渐被市场淘汰。同一时期,医院骨科马元璋与上手六厂共同研制人造椎体,以替代病变的脊柱节段,曾做过数个病例,并得到成果奖。但因该手术难度大,出血多,没有能够得到连续发展。(6)70年代后期,医院陈中伟向上手六厂提出研制能负重的接骨钢板,用TC4钛合金制造接骨板,宽度为20mm、厚度为4mm、接骨螺钉为5mm、病员术后只需休息数天即能下床活动,改变了以往术后须卧床休养数月才能活动的保守疗法,手术得到了全面推广。此种型式的金属接骨板和接骨螺钉批量生产多年,因当时解决了手术发展需要、提高了手术疗效、减少了病人长期卧床的痛苦,一直使用到80年代后期,才逐步被AO钢板所取代。(7)年1月,上海手术器械六厂蒋德成工程师等与医院外科蔡成机医师等合作研制开发出消化道管形吻合器与线形缝合器,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并保证了手术质量,把操作难度较高的管形消化道纯手工对接吻合,改变成简易规范操作、应用机械机构实施的机械吻合,原来手工吻合须20min左右,而采用吻合器进行吻合仅需5min,这在外科手术史上可称一项重大创举。至今该产品仍在临床发挥作用并扩大应用到痔疮等手术上。(8)年,以医院小儿骨科吴守义医师为主,上手六厂及上手厂共同合作,开发了小儿骨科器械包,设计了一批螺钉,并配套了小号骨科咬骨钳、髋球钻等手术工具和安装器械,极大方便了小儿骨科手术,受到了小儿骨科界的欢迎。(9)天津在发展骨科专业植入器械和成套手术器械包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与天津调整产业结构类似,上海医疗器械业也沿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年开始筹建上海手术器械厂。从年开始,国家对手术器械厂扩大投资,建立正规的生产场地,到年,手术器械企业大规模合并,并将原来的10个生产厂合并成两个生产厂:(1)上海手术器械厂:重点生产和发展批量较大的手术器械,如每年有数万件以上销量的手术钳、止血钳、敷料镊、海绵钳等,规定这类器械由其生产和发展。(2)上海手术器械六厂:重点生产和发展每年需求量在数百~数千件的各专科手术器械。所以做大批量单件生产厂先后并入手术器械厂。如手术器械二厂、三厂、四厂,而做花色品种的上海医疗器械厂手术器械车间、手术器械七厂并入上海手术器械六厂。上海手术器械厂生产钳类、剪类、镊类结构的产品,年产量后来都达到数十万件,每种产品均配备成套专用设备,进行流水线加工,所以单件耗工低,既降低了成品又能保证产品质量。由于工厂充实了必要的设备,可以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制造手术器械,这个时期的具体发展如下:(1)生产场地和卫生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也有很大改观;(2)大量应用产品加工所需的专用机床,形成了生产流水线,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工人劳动强度;(3)大批量采用坯件冷精压成型新工艺,大大减少了坯件加工余量,既节约了原材料又成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文革至文革后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的80年代初期,广大医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单位领导,凭良知和热忱继续发展着手术器械,并开始研发骨科植入性产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人民医疗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囿于国际交流不畅,专业技术水平低,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如北京、天津和上海长期使用钛合金,甚至纯钛,制作骨水泥固定的关节部件,由于关节假体和骨水泥之间发生的微动磨损效应,临床后期出现周围组织和体液变黑。上海地区生产的“三合一”关节假体摩擦副组合用材错误,而报章大力宣传的陶瓷关节因设计违背生物学原理、由耐火材料厂制造部件的工艺粗糙,数百例临床病例几乎全部失败。产业发展机制方面,从文革到80年代中期,北京医院的结合,而天津和上海则主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实行工厂合并和设置专业化工厂。
未完待续......
姚志修
赞赏
长按北京请问治疗白癜风多少钱治疗白癜风最佳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gkys/2004.html